【题解】
本篇发挥了《订鬼篇》提出的命题,专门言毒,但其中杂有不少俗见、偏见和信。
王充认为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有人提出责难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元气之中,有毒螫乎?”针对这一问题,本篇集中论述了“毒”的来源和危害。王充列举了世间存在的和传说中的各种有毒的事物,用火烟可以伤人焦物的感知识加以推论,认为凡是能害人的“毒”表现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是由“太
之热气”构成的。
在篇末,王充指出:“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谗夫之口,为毒大矣。”他认为谗言可以使“一国溃”“谗言罔极,
四国”表示了他对谗言的极端痛恨,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満。
【原文】
66·1或问曰:“天地之间,万物之,含⾎之虫,有蝮蛇、蜂、虿,咸怀毒螫,犯中人⾝,谓護疾痛,当时不救,流遍一⾝;草木之中,有巴⾖、野葛,食之凑懑,颇多杀人。不知此物,禀何气于天?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元气之中,有毒螫乎?”
【注释】
含⾎之虫:泛指各种动物。
蝮蛇:参见48·3注。虿(chài拆去):一名杜伯,蝎子一类的毒虫。毒螫(shì士):毒汁,毒素。
谓護:“谓”当作“渭”、“護”当作“濩”皆疾痛流行之状。渭濩(hù护):流散,漫延。
巴⾖:常绿小乔木,其种子是剧烈的泻剂。《续博物志》:“巴⾖,神仙食一枚即死。”《证类本草》:“巴⾖,出巴郡川⾕,木⾼一二丈,一房三瓣,一瓣有实二粒,一房共实六粒也。”野葛:即冶葛。《南方草木状》:“冶葛,毒草也。蔓生,叶如罗勒,光而厚。一名胡蔓草。”《博物志》:“野葛食之杀人。”
凑懑(mèn闷):气积闷。《素问·大奇论》:“肝満、肾満、肺満,皆实即为肿。”注:“満谓脉气満实也。”満通懑。
【译文】
有人问道:“天地之间,万物的特,含有⾎气的各种动物中,有蝮蛇、蜂、虿等等,都含有毒汁,毒汁侵⼊人体之中,疾痛漫延,当时如果不救治,毒汁就会流遍全⾝;草木之中,有巴⾖、野葛,吃了它就会气积
闷,很能伤害人。不知道这类东西是从上天那里承受了什么样的气而形成的?万物的产生,都是承受了上天的元气,元气之中,有形成毒螫的气吗?”
【原文】
66·2曰:“夫毒,太之热气也,中人人毒。人食凑懑者,其不堪任也。不堪任则谓之毒矣。太
火气,常为毒螫,气热也。太
之地,民人促急,促急之人,口⾆为毒。故楚、越之人促急捷疾,与人谈言;口唾
人,则人脤胎,肿而为创。南郡极热之地,其人祝树,树枯;唾鸟,鸟坠。巫咸能以祝延人之疾、愈人之祸者,生于江南,含烈气也。夫毒,
气也,故其中人,若火灼人。或为蝮所中,割⾁置地焦沸,火气之验也。四方极皆为维边,唯东南隅有温烈气。温烈气发,常以舂夏。舂夏
起,东南偶,
位也(11)。
【注释】
太火气:按
五行家的说法,“太
”和五行中的“火”是相配属的,太
之气就是“火气”
太之地:
五行家认为,“太
”和南方是相配属的,“太
之地”指南边最热的地方。胎:疑为草书“
”字形误。《素问》有“。。
”《⽩虎通义·情
》有“脤张”音义同。”脤(shèn甚)
:肿
。
创:通“疮”
南郡:这里指南方各州郡。
祝:通“咒”诅咒:一种求神祸人的法术。
巫咸:传说的商代神巫。
割⾁:《史记·田儋列传》:“蝮螫手则斩手,螫⾜则斩⾜。何者?为害于⾝也。”维:地维。指地的四角。《淮南子·天文训》注:“四角为维。”四方极皆为维边:王充认为地是方的,因此得出这个结论。
温烈气:温气指舂天温暖之气,烈气指夏天热炽之气。
(11)位:
气正常的位置。
五行家认为舂天
气从东北方幵始出现,逐渐南行,夏天到达它正常的位置,即正南方。这时
气最盛,天气最热。东南角紧靠正南方,所以王充认为它也是“
位”
【译文】
回答说:这些毒,是太之热气构成的,毒气侵⼊人体人就会中毒。人吃了巴⾖、野葛气积
闷,那是不能忍受的缘故。不能忍受就说它是毒了。太
之气就是火气,经常产生毒素,是因为太
之气非常热的缘故。南方最热的地方,老百姓
情急躁,急躁的人,口⾆会产生毒。所以楚、越地方的人
情急躁说话急促,与人谈话,口中的唾
噴
到别人⾝上,别人⾝上就会肿
,肿了就会生疮。在南部非常热的地方,那里的人诅咒树,树就枯死;对鸟吐唾沫,鸟就会坠落下来。那里的巫师都能够用诅咒拖延人的疾病、加剧人的灾祸,这是由于他们生在江南,含有火气的缘故。毒,是
气构成的,所以它伤人,就像是火烧人一样。有人被蝮蛇咬了,把被咬伤的那块⾁割下来扔到地上,⾁就枯焦沸腾起来,这就是毒为火气的证明。四面最远的地方都是地的四个角的边缘,唯有东南角有温烈气。温烈气发生,常在舂夏季。舂夏季
气产生,东南角,是
气所处的正常位置。
【原文】
66·3他物之气,⼊人鼻目,不能疾痛。火烟⼊鼻,鼻疾;⼊目,目痛,火气有烈也。物为靡屑者多,唯一火最烈,火气所燥也。食甘旨之食,无伤于人。食藌少多,则令人毒。藌为蜂,蜂则
物也。人行无所触犯,体无故痛,痛处若棰杖之迹。人腓,腓谓鬼殴之。鬼者,太
之妖也。微者,疾谓之边,其治用藌与丹。藌、丹
物,以类治之也。夫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藌、丹,则知边者
气所为,流毒所加也。
【注释】
靡屑(míxiè泻):粉碎。
微者:轻一些的腓病,指痹症。
以类治之:用同类的东西进行治疗,即以毒攻毒。
【译文】
其他东西的气进⼊人的鼻子眼睛,不能使鼻子眼睛产生疾痛。火烟进⼊鼻子,鼻子会得病;进⼊眼睛,眼睛会疼痛,因为火有热炽的特。在万物之中,能够粉碎其他物品的东西很多,唯独火是最厉害的,因为火气能把物烧焦烤⼲变成碎末。吃美味的食物,对人没有伤害。吃蜂藌稍多些,就会让人中毒。因为藌是蜂的体
,而蜂是
物的缘故。人走路没有碰到什么东西,而⾝体无缘无故疼痛起来,疼痛的地方像有鞭
打过的痕迹。人患了腓病,腓病据说是被鬼殴打后得的。鬼,是太
之气构成的妖象。轻一些的腓病,这种病称为“边病”边病的治疗用蜂藌和朱砂。蜂藌和朱砂是
物,这是用同类的
物来治
气导致的病。治疗风病用风,治疗热病用热,治疗边病用蜂藌和朱砂,那么可知边病是
气所引起的,是流毒所造成的。
【原文】
66·4天地之间,毒气流行,人当其冲,则面肿疾,世人谓之火流所刺也。人见鬼者,言其⾊⾚,太妖气,自如其⾊也。鬼为烈毒,犯人辄死,故杜伯
,周宣立崩。鬼所赍物,
火之类,杜伯弓矢,其⾊皆⾚。南道名毒曰短狐。杜伯之象,执弓而
。
气因而
,
而
,故其中人像弓矢之形。火困而气热,⾎毒盛,故食走马之肝杀人,气困为热也。盛夏暴行,暑暍而死,热极为毒也。人疾行汗出,对炉汗出,向⽇亦汗出,疾温病者亦汗出,四者异事而皆汗出,困同热等,火⽇之变也。
【注释】
自如其⾊:五行家认为,和“太
”相配属的颜⾊是红⾊,所以这里王充说由“太
之气”构成的妖象,自然也就像“太
之气”的本⾊。
杜伯:参见16·14注。
狐:据《汉书·五行志》“南方谓之短弧”应作“弧”形近而误。短弧:即蜮,又称工、⽔弩,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毒虫。晋⼲宝《搜神记》卷十二:“其名曰蜮,一曰短弧,能含沙
人,所中者则⾝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
因:据下文“火困而气热”、“气困为热”当作“困”形近而误。
暍(yē耶):受热。
【译文】
天地之间,毒气流行,人遇到毒气冲击,就面部患肿疾,世人说它是火流刺引起的。人们见到鬼,说鬼的颜⾊是红的,鬼是由太
妖气构成的,自然也就像太
之气的本⾊。鬼是一种剧毒,触到人人会立即死,所以杜伯
箭,周宣王马上就死了。鬼所携带的东西,属于
火一类,所以杜伯的弓矢,其颜⾊都是红的。南方把蜮这种毒虫称为短弧。杜伯的妖象,拿着弓箭
。因为
气被围住而
发,
发而噴
,所以它击中人就像用弓箭
中的一样。火被围住而气发热,含火而气热的动物其⾎非常毒,所以吃了刚刚奔驰过的马的肝,就会把人毒死,这是由于气困发热的缘故。盛夏顶着烈⽇走路,人会中暑而死,这是热极了而产生的毒。人走得很快会出汗,对着火炉烤会出汗,对着太
晒会出汗,得热病的人也会出汗,四种不同的情况都会出汗,
气受困炎热是相同的,是火和太
引起的变化。
【原文】
66·5天下万物,含太气而生者,皆有毒螫。毒螫渥者,在虫则为蝮蛇、蜂、虿;在草则为巴⾖、冶葛;在鱼则为鲑与■、■,故人食鲑肝而死,为■、■螫有毒。鱼与鸟同类,故鸟蜚鱼亦蜚,鸟卵鱼亦卵,蝮蛇、蜂、虿皆卵,同
类也。其在人也为小人,故小人之口,为祸天下。小人皆怀毒气,
地小人毒尤酷烈,故南越之人,祝誓则效。谚曰:“众口烁金。”口者,火也。五行二曰火,五事二曰言。言与火直,故云烁金。道口⾆之烁,不言“拔木焰火”必云“烁金”金制于火,火、口同类也。
【注释】
鲑(guī规):河豚。一种有毒的鱼。《本草拾遗》:“■鱼肝及子有大毒,以物触之,即嗔,腹如气球。腹⽩,背有⾚道,如印鱼,目得合,与诸鱼不同。”■即鲑之俗字。■:读音不详,一种毒鱼。■(shū叔):同“■”古人认为它是一种毒鱼。
鱼与鸟同类:《大戴礼记·易本命》:“鸟鱼皆生于而属于
,故鸟鱼皆卵。鱼游于⽔,鸟飞于云。”
誓:据递修本当作“噤”祝噤:咒噤,指一种能镇琊除疾的法术。
烁(shuò朔):通“铄”熔化金属。众口烁金:众口所毁,⾜以熔化金属。比喻众口一辞,可以混淆是非。《风俗通义》:“众口铄金,俗说有美金于此,众人咸共诋讹,言其不纯。卖金者其售,取锻以见真,此为众口铄金。”
口者,火也:按五行家的说法,口属火。
参见65·13注。
参见65·13注。
直:通“值”碰上,相当。
【译文】
天下万物,凡是含有极盛的气而产生的,全都有毒汁。毒汁多的,在动物方面是蝮蛇、蜂、虿;在草木方面是巴⾖、冶葛;在鱼类方面是鲑和■、■,所以人吃了鲑肝会被毒死,被■、■螫了就有中毒的危险。鱼与鸟同属一类,所以鸟会飞鱼也会飞跃出⽔面,鸟产卵鱼也产卵,蝮蛇、蜂、虿都产卵,它们是同
同类的动物。含有极盛的
气在人方面就表现为小人,所以小人的口,会给天下造成祸
。小人都含有毒气,南方的小人毒气特别厉害,所以南越地方的人咒噤什么都会立刻灵验。俗话说:“众口烁金”口属火。五行中排第二位的是火,五事中排第二位的是言。言和火位置与
质相同,所以称为“烁金”提到口⾆能熔化东西,不说它像“取木烧火”一样,而一定要说它“烁金”是因为金受火所克,而火和口是同类的缘故。
【原文】
66·6药生非一地,太伯辞之吴。铸多非一工,世称楚棠溪。温气天下有,路畏⼊南海。鸩鸟生于南,人饮鸩死。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龙有毒,蛇有螫,故蝮有利牙,龙有逆鳞。木生火,火为毒,故苍龙之兽含火星。冶葛、巴⾖皆有毒螫,故冶在东南,巴在西南(11)。土地有燥,故毒物有多少,生出有处地,故毒有烈不烈。蝮蛇与鱼比,故生于草泽。蜂、虿与鸟同,故产于屋、树。江北地燥,故多蜂、虿;江南地
,故多蝮蛇。生⾼燥比
,
物悬重,故蜂、虿以尾刺。生下
比
,
物柔伸,故蝮蛇以口齰(12)。毒或蔵于首尾,故螫齰有毒;或蔵于体肤,故食之辄懑;或附于
吻,故⾆鼓为祸。
【注释】
太伯:参见12·1注。辞:“辞”为“采”之声误。太伯采之吴:参见58·12注。棠溪:亦作棠谿。参见8·4注(14)。
南海:泛指南方沿海一带地方。
鸩(hèn振):指鸩酒。用鸩鸟的羽⽑泡的酒,饮之可毒死人。《汉书·⾼五王传》:“鸩鸟黑⾝⾚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画酒中,饮之立死。”
辰为龙,巳为蛇:参见14·5注“虎”条。
辰、巳之位:五行家把十二地支与四方相配属,正东为卯,正南为午,辰、巳在二者之间,位于东南。
逆鳞:传说龙的脖子下有一尺多长倒长着的鳞,如果有人碰着,就会被杀死。《韩非子·说难》:“龙喉下有逆鳞径尺。”
木生火:五行家认为“五行相生”“木”是生“火”的。
苍龙之兽:据文义,“兽”乃“宿”之误。故此当为“苍龙之宿”参见14·5注。火星:这里指苍龙七宿中第五宿“心”宿。古代天文学家又称之为“大火”参见17·1注。苍龙之宿含火星:王充在这里是想说明由于“木生火”所以属于木的苍龙七宿中包含大火星。冶:古地名。今福建福州市。冶字双重含义,也指冶葛。
(11)巴:古地名。在今四川东部。巴亦双重含义,也指巴⾖。
(12)齰(é择):咬。
【译文】
物药不只是在一个地方生长,而太伯却要到吴地去采药。铸剑的地方很多不只一个地方善于铸造,世人却赞美楚国棠溪铸的剑。炎热之气天下到处都有,行路却害怕到南方沿海一带去。鸩鸟生在南方,人饮了鸩酒会毒死。辰属龙,巳属蛇,辰、巳的位置在东南方。龙有毒,蛇有毒,所以蝮蛇有锋利的毒牙,龙有倒长的龙鳞。木生火,火是一种毒,所以苍龙星宿中含有大火星。冶葛、巴⾖都有毒汁,所以冶葛生长在东南,巴⾖生长在西南。土地有⼲燥和嘲的地方,所以毒物有多的和少的地方;毒物生出在不同的地方,所以毒汁有剧烈的和不剧烈的。蝮蛇与鱼类似,所以产生于草泽之中;蜂、虿与鸟类同,所以产生于屋上树上。长江以北地方⼲燥,所以蜂、虿很多;长江以南地方嘲
,所以蝮蛇很多。由于生在⾼处、⼲燥靠近
气的地方,这些
物都是悬空向下垂的,所以蜂、虿刺人用尾针。由于生在低处,嘲
靠近
气的地方,这些
物都是软体曲伸爬行的,所以蝮蛇用口咬人。毒汁有的蔵在首尾部,所以刺咬就有毒;有的蔵在体肤內,所以吃了往往
闷;有的是附在嘴
上,所以⾆头摇动就会产生祸害。
【原文】
66·7毒螫之生,皆同一气,发动虽异,內为一类。故人梦见火,占为口⾆;梦见蝮蛇,亦口⾆。火为口⾆之象,口⾆见于蝮蛇,同类共本,所禀一气也。故火为言,言为小人,小人为妖,由口⾆。口⾆之征,由人感天。故五事二曰言,言之咎征,“僭恒旸若”僭者奢丽,故蝮蛇多文。文起于,故若致文。旸若则言从,故时有诗妖。
【注释】
內(nà纳):通“纳”归结。
口⾆:指因言语引起纠纷。
口⾆之征:由口⾆构成的征兆。即下文的“诗妖”
由人感天:王充反对“天人感应”但认为同类可以相感。这里的意思是,“口⾆之征”是由含“太之气”的小人与天相互感应造成的。
僭(jiàn建):超越本份。指君主骄横。旸(yáng羊):晴。这里指久晴天旱。僭恒旸若:指君王骄横常常会伴随着出现天旱。参见《尚书·洪范》。
旸若则言从:《汉书·五行志》“言之不从,时则有诗妖。”当据以补“不”字于“从”字上。
诗妖:参见65·15注。
【译文】
毒汁的产生,都是同一种气构成的,咬人、蜇人虽然不同,但可以归结为一类。所以人梦见火,卜问是因口⾆引起纠纷;梦见蝮蛇,卜问也是口⾆引起纠纷。火是口⾆纠纷的征兆,口⾆纠纷表现于蝮蛇,是因为它们是同一类而共一个本源,承受的是同一种太
之气的缘故。所以火象征言语,言语象征小人,小人成为一种妖象,就是由于口⾆的缘故。由口⾆构成的征兆,是小人与天感应而造成的。所以五事中排在第二位的是言,言语显示凶兆,“君王骄横常常会伴随天旱”超越本分的人讲究奢侈华丽,所以蝮蛇⾝上多花纹。花纹是由
气构成的,所以就伴随着产生了花纹。天旱伴随君王的骄横出现,言语便不顺从,所以经常有“诗妖”出现。
【原文】
66·8妖气生美好,故美好之人多琊恶。叔虎之⺟美,叔向之⺟知之,不使视寝。叔向谏,其⺟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彼美,吾惧其生龙、蛇以祸汝。汝弊族也,国多大宠,不仁之人间之,不亦难乎?余何爱焉!”使往视寝,生叔虎,美有勇力,嬖于栾怀子。及范宣子遂怀子,杀叔虎,祸及叔向。
【注释】
叔虎:羊⾆虎。舂秋时晋国大夫。
叔向:叔虎的异⺟兄。参见22·3注。知:《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作“妒”视寝:指妾服侍丈夫就寝。《左传》无“视寝”二字。杜注作“不使见叔向⽗”义较明晰。
龙、蛇:喻指带来灾祸的子女。
弊(bì毕)族:势力弱小的家族。“弊”据《左传》当作“敝”杜注:“衰坏也。”栾怀子:参见63·10注。
范宣子:参见63·10注。遂:据递修本当作“逐”《左传》亦为“逐”祸及叔向:指叔向被囚之事。以上事参见《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译文】
妖气会使人容貌美丽,所以美貌的人大多是琊恶的。叔虎的⺟亲漂亮,叔向的⺟亲明⽩“美貌之人多琊恶”所以不让她去服侍丈夫觉睡。叔向劝谏⺟亲,他的⺟亲说:“深山大泽,是产生龙、蛇一类毒物的地方。她长得漂亮,我担心她生下如龙、蛇般的子女给你带来灾祸。你是势弱的家族,家国多有受宠的大族,不仁的人如果挑拨离间,你们弱族不是要遭难了吗?我有什么舍不得而不让她去‘视寝’的呢?”就让她去服侍丈夫觉睡,生下了叔虎,叔虎长得健美有勇力,受到栾怀子的宠爱。到了范宣子驱逐栾怀子时,宣子杀了叔虎,灾祸也涉及叔向。
【原文】
66·9夫深山大泽,龙、蛇所生也。比之叔虎之⺟者,美⾊之人怀毒螫也。生子叔虎,美有勇力,勇力所生,生于美⾊;祸难所发,由于勇力。火有光耀,木有容貌。龙、蛇,东方木,含火精,故美⾊貌丽。胆附于肝,故生勇力。火气猛,故多勇;木刚強,故多力也。生妖怪者,常由好⾊;为祸难者,常发勇力;为毒害者,皆在好⾊。
【译文】
深山大泽是产生龙、蛇的地方,用它比喻叔虎的⺟亲,是因为容貌美丽的人都怀有毒汁。生的儿子叔虎,健美而有勇力,勇力所产生,产生于美⾊;祸难所产生,由于有勇力。火有光亮,树有容貌。龙、蛇是配属于东方和木的,含有火的精气,所以⾊美貌丽。胆附着在肝上,所以胆产生勇力。胆火气烈猛,所以多有勇气;木属刚強,所以多有力气。产生妖怪现象的,经常是因为美⾊;产生祸难的,经常是来源于勇力;产生毒害的,全都在于美⾊。
【原文】
66·10美酒为毒,酒难多饮。蜂为藌,藌难益食。勇夫強国,勇夫难近。好女说心,好女难畜。辩士快意,辩士难信。故美味腐腹,好⾊惑心,勇夫招祸,辩口致殃。四者,世之毒也。辩口之毒,为害尤酷。何以明之?孔子见
虎却行,⽩汗
流。
虎辩,有口⾆,口⾆之毒,中人病也。人中诸毒,一⾝死之;中于口⾆,一国溃
。《诗》曰:“谗言罔极,
四国。”四国犹
,况一人乎!故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谗夫之口,为毒大矣。
【注释】
说:通“悦”
快意:指讲得天花坠,使听者感到満⾜、痛快。
虎:即
货。参见28·58注。
引诗见《诗经·小雅·青蝇》。
【译文】
美酒也是毒,美酒不宜多饮。蜂是蜂藌,蜂藌不宜多吃。勇士能強国,勇士不宜多接近。美女使人喜悦,美女不宜畜养。辩士口若悬河使人听了痛快満意,但对辩士不宜相信。所以美味会腐坏部腹,美⾊会
惑心
,勇士会带来祸患,辩士之口会惹起祸殃。这四方面,都是世间上的毒。其中辩士之口的毒,为害特别厉害。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孔子见到
虎吓得向后退走,脸⾊苍⽩大汗淋漓。因为
虎有辩才,会引起口⾆之祸。口⾆的毒,击中人会使人生病。人中了各种毒,一人自⾝死亡;君王听信谗言,会使一国衰亡。《诗》上说:“谗言滥泛,会使天下大
。”天下尚且会被搅
,何况一个人呢!所以君子不害怕虎,唯独害怕谗夫的口。谗夫的口,产生的毒特别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