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
和一位朋友谈论历史和政治时,听他说起小城记书时提到贾平凹先生评价这位记书为“散文家式的政治家”不知道这说法是否可靠。若是真的,冠小城记书以“政治家”的名头,我则大不以为然。小城记书大搞卫生,使得小城面貌焕然一新,他亲近百姓,敞开大门听百姓意见,的确是给本地带来了一股政治的清新之风,让小城人对政治的一惯腔调改变了看法,但要冠以他政治家的名号,就算记书自己愿意担下这美名来,只怕也不会被大众认同。
放眼当今国中,能称得上政治家的有多少人?一个所谓的“家”是要创造出很多新东西给大家的,且能开一代盛世新风,甚至要用自己的成就和人格影响其后的很多从政者。如果去查查词条,政治家恐怕多指家国
导领人吧,况且我觉得就算是曾经的数十位家国首脑,也有算不得政治家的人物,⽑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还有朱总理,这些人算政治家是没有问题的,他们为家国兴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有的用不屈的斗志导领大众改变了社会形态,有的富有开拓精神以不凡的气度开创了家国新局面。但有些在位多年而家国并无明显进展的导领人,则不敢恭维他们就是政治家,尽管他们也是从事政治活动多年的人,不是每个从事政治活动的人都能叫他们政治家吧。
未知从何时起,国中的政治演化出某些虚夸之风,形式主义,面子工程,都是做表面文章的表现,还有些从政者打着民人的口号做私有文章,从政的更像经商者,经商者倒在向政治靠拢,各不行其道,造成诸多败腐。虚夸的另一些表现是攀比风甚浓,未有一天的学习过程却要人捉刀搞个某某大学的研究生硕士生凭文,坐骑也要动辄数十上百万,好象坐下车价位越⾼自己的政绩也就增加了,孰不知失去的正是百姓的人心。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称,能平衡这称的只有为百姓做多少事这一砝码而非你名头多⾼架子多大车子多好,做官者未必不明⽩其道理,只是官场风气已虚浮了,大家都在比,人人要给自己弄顶⾼帽子来戴着,这风才越抬越盛罢了。虚浮风抬得越⾼,官在百姓心中的分量就越轻,越失去民人的信任。到最后就连那些真在为百姓做事的员官,老百姓也要先用怀疑的眼光看一阵才确定某某人是个好官,在百姓怀疑的眼光中去为民,这确实是很悲哀的。
倘若贾先生真给小城记书做出过那样的评价,实在是夸张了。若是别的某个普通人这么说,我们也不过是哂笑一声表示玩笑话而已,但贾先生是有影响的人,他不应该受这时代的浮夸之风的影响才对。当今的国中,经济繁荣是很令人鼓舞的,但政治气候真不乐观,虚假风气盛行,不知天多⾼地多厚奢侈萎靡者大大的有,沾沾自喜,好大喜功者也多的是,我曾亲见几个乡镇导领会餐时的谈论,他们对比着每个乡镇每年的财政状况,比较着每人每年可支配的数额,以此证明谁的光景好过谁是可怜的,却不提百姓从他们的治下得到什么好处,这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也值得我们思考和警惕。如果连贾先生也要喜

随意给人一顶⾼帽戴了,那真的不知道还有哪里是正气和⼲净的。
m.uDeNGxS.COm